close

David Mamet著,曾偉禎譯。1993。導演功課 On Directing Film...。台北:遠流。

意識總是會去找那些明顯的、陳腔濫調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都在過去成功過,所以有相當的安全性。創作者的心靈只有在解放後而且被賦予某個任務的時候,才能讓真正的創作力進入。P.32


2. 鏡頭應該擺哪裡?

主角想要獲得什麼? 因為這場戲會在主角達到他的目的時結束,所以主角會踏上一個為了達到目的而展開的旅程 (journey),將故事不斷往前推展,而旅程內容就是主角的行為紀錄。即他該做些什麼,才能達到目標。P.38

導演做的事並不是讓故事有趣。故事若看起來生動有趣,那是因為我們發現主角的變化這件事有趣。是主角的目的讓我們留在戲院的位置上。P.39

絕沒有角色性格這回事。…「角色」是一個人在追求他想要的目標時所採取的所有動作。在「」這個單位下,角色就是追求他的目標,即這場戲的最高指導原則--主旨下,所做的行為總和。P.40

將觀眾放到與主角相同的境況去,讓他們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去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一旦主角或電影的「作者」不再設法去獲得他想要的東西,並開始設法要影響觀眾,觀眾一定會在戲院裏睡著。P.41

不靠觀察主角的行為來獲得概念 [;靠主角的行為來獲得概念]。P.42

不是給觀眾更多訊息,相反地,我們應該保留更多訊息──除了那些讓故事通順、可被理解的部分外。這就是我所謂的KISS標準。Keep it simple , stupid 即「讓鏡頭簡單、呆板」來選擇鏡頭的標準。P.47

在說故事,別讓你的人物說故事。是說故事而且來導演這個故事。P.49

編劇的責任不是製造衝突或混亂,相反的,是製造秩序 (order)。以「不知前因」的事件開場,讓影片節奏的動作(beat)來重建故事的因果秩序,是最好的方式。P.55

不要使鏡頭過於「富於意義」,這對拍電影的目的有害。單鏡頭承載的東西愈多,要表現的愈多,它的力道在剪接時會更弱。P.58

一個「麥高芬」(MacGuffin) 就是指主角所追逐的對象。…觀眾永遠不知道那是什麼,只知道那是「秘密的文件」,…,觀眾會下意識地去查明那是什麼。…劇中主角愈不明確、愈不是可以被識別或被賦予特殊性格,觀眾愈能給予更多內在情感──即愈認同對方,也就是說,我們會認為自己就是主角。P.63

故事要到什麼時候才結束? 「當主角達到目的時」。P.66


3. 反傳統文化的建築與劇本結構

影片中便利但毫無用處的東西:P.80
-標誌/招牌:為拍攝現場做標示
-事後補插對白:傳達拍戲時沒加上的訊息

電影導演的功課是藉由不相干的鏡頭之間的並置來說故事--而這正是電影這個媒體的重要特性。它在藉由鏡頭的並置來推衍故事情節時,表現得最為完美,因為這正是人類知覺的天性:理解兩個事件,決定它進行的方式,繼而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P.82

[觀眾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倘若觀眾並不在乎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或假如這圓電影並沒有設計得很好,那麼潛意識裡我們就會開始創作自己的故事,而且就像神經衰弱的人一樣,對週遭的世界創造自己認為的因果關係,然而此時觀眾對編導要說的故事已不再感興趣了。P.84

[戲劇作品的結構形式:因A而B] 「場」是學電影最好的學習「單位」。倘若你了解這場戲是什麼,就能了解整部電影或整齣戲。當某場戲所提出的問題解決時,這場戲便結束了。P.85


4. 導演功課

(演員只要) 遵照劇本所寫的單純肢體動作,愈簡單愈好。千萬不要想「入戲」。…釘子絕對毋須看起來像房子一樣,它不是房子。P.92

台詞的目的不是補充分鏡表上沒表現出來的戲分,也不是用來說明「角色」的身分。影片中人物要對話的唯一原因是,透露他們想要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P.94

好的演員應該將表演簡縮到愈無情感愈好,如此才可能讓觀眾「入戲」──因為這些毫無直接關係動作/鏡頭的並置,可以讓觀眾在腦海中激發出第三個概念。P.98


6. 結論

你所選擇的鏡頭就是你說故事的所有素材,而後才能組成一部電影。你既無法在剪接室讓它更有趣,也不能依賴演員彌補這個遺憾。鏡頭與演員,都是愈簡單愈好。P.1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cappella 的頭像
    acappella

    acappella 的部落格

    acappel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