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Berger & Jean Mohr著。張世倫譯。2007。另一種影像敘事 (Another Way of Telling)。台北:三言社。
一張照片所蘊含的曖昧含混,並非肇因於影像所紀錄的事件瞬間;…是攝影在時間之流所造成的斷裂感 (discontinuity),使得其意義充滿含混曖昧…。p.94
人生在世,各種意義並非在瞬間片刻 (instantaneous)產生。意義,是在各種聯繫與關連中出現,並且總處於一種不斷衍生發展的狀態下。p.94
當我們為一個事件賦予意義時,我們不但對此事件的已知面,並且對它的未知面都做出了回應:意義與神秘 (mystery)因而形影不離,密不可分,二者都是時間的產物。p.95
每一張照片裡,只能進行一個單獨的構成選擇 (a single constitutive choice):也就是選擇要拍攝的瞬間。與其他傳播方式相比,攝影在展現創作者的意圖性(intentionality)上顯得特別薄弱。p. 95
照片做為證據的地位,是無可反駁的穩固,但其自身蘊含的意義卻很薄弱,需要文字補足。而文字,作為一種概括 (generalization)的符號,也藉著照片無可駁斥的存在感,而被賦予了一種特殊的真實性 (authenticity)。…。照片所蘊含的那種含混曖昧,倘若能被充分理解並接受,或許能提供攝影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p.97
攝影家選擇拍攝的事件。這種選擇可以被視為一種文化建構 (cultural construction)。藉著拒絕去拍他不想拍的事物,這種建構的空間彷彿被清空了出來。他的建構,以解讀 (reading) 自己眼前正在發生的事件來進行。p.98
[比較照片與繪畫]
一張素描,就是一場翻譯 (translation)。畫紙上的每個部分,都是繪圖者有意識地去與真實存在的,或想像中的「模型」(model),所進行的一種連結,並且與紙張上先前已經畫上去的各個部分息息相關。…。因此,一個被畫出來的影像,是繪圖者耗費無數精力(或倦怠,倘若圖畫本身並不出眾)進行各種判斷下所達致的成果。p.98
[作畫(making)與接收(receiving)的差異] p.99
1. 兩者的時間觀並不相同。
繪畫是在創作過程中得到了自身獨具的時間,獨立於畫作內場景存在於實際世界裡的時間;照片以幾乎即時來接收影像。照片中唯一包含的時間,就是它在影像中所展現的孤立瞬間。
2. 時間的均質一致 (uniform) 與否。
畫作通常依照人的價值觀,來決定那部分要多花些時間處理;而在照片裡,時間則是均質一致的,影像裡的每個部分都是平等的。
繪畫一事,牽涉到作畫過程裡,無數次系統化的 (systematic)的判斷與選擇。也就是說,繪畫乃奠基於一套現存的繪畫語彙。…。攝影不像繪畫,它並不擁有一套語言。…。其輪廓 (figuration) 並非藉由人的經驗或意識所受精(impregnated)生成。p.99
照片並不是從事物的形貌所翻譯 (translate)過來,而是從事物形貌所引用 (quote)而來。p.101
[攝影作為證據以進行欺瞞與誤導-意識型態的功用]
之所以要拍的,正是因為相機能授予任何形貌的場景一種真實感 (authenticity),無論該場景有多麼虛假。即便是被用來引用一個謊言,照相機本身也從不撒謊。照相機讓謊言看起來較為真實,出現在人們眼前。p.101
[攝影作為情感表達-俗民式的私己用途]
人類從來就不只是歷史發展的被動客體。…。民眾還有自己的獨特巧思 (popular ingenuity),懂得利用手頭上的資源來保存這些生活經驗,好重建一個「時間永恆不變」(timelessness) 的領域,以強調對永恆 (permanent) 的堅持。p.111
[觀看]
一個人看著自己的周遭 (總是被可見之物所環繞,即便在夢裡),並根據環境的變化,解讀 (reading) 出事物正以不同的方式在周圍出現。…。有些時候閱讀 (read),或者促使人去閱讀的理由,並不是為了朝向某個目標,而是某些已經發生的事情的結果。情感與心境激發閱讀,外貌在被閱讀後,也變得富於表現 (expressive)。p.117
每個觀看的動作裡,總有著對意義的期望 (expectation of meaning)。這個期望,應該與對解釋的慾望 (desire for an explanation) 區隔開來。觀看的人也許會在之後 (afterwards) 解釋,但早於這個解釋,人們便已期望著事物的外貌內,或許存在著一個即將顯露的意義 [“期望揭示” (revelation),指,事物外貌的半個語言不斷挑發著人們對於事物進一步意義的期望。p.128]。p.118
[如何揭示影像的意義]
1. [搜尋] 事物的外貌是如此複雜,唯有藉著觀看動作內的搜尋 (search),才能解讀出在事物內的一致性。…。在外貌裡,所有能被解讀的都已經在那了,但還沒被分疏區隔出來 (undifferentiated)。只有搜尋裡的各種選擇,才能對所見之物進行分疏區隔。那些被看見的 (the seen),那些被顯露的 (revealed),正是外貌 (appearances) 與搜尋 (search) 的共同成果。p.118
2. [認定外貌的意義是神諭的 (oracular)] 在其所呈現的清楚現象外,還有更進一步的迂迴暗喻 (insinuate)。…。我們對揭示 (revelation) 的期望高低 [藉由事物外貌而預期或聯想到其欲顯露的意義],具有人類的穩定性 (human constant)。這種期待形式或許會隨歷史變異,但就其本質而言,它是人類的感知能力與事物外貌的相似條理 (coherence) 之相互關係的構成要素是之一。p.118-119
[攝影對事物形貌的引用長度,即,資訊量的多寡]
引用的「長度」,與曝光時間的多寡完全無關,這裡所指的,並不是時間的長度。照片本身並不代表那個長度…。被延長的並非時間,而是意義。p.120 這樣的意義延伸,是將照片的不連續性,從原本的缺陷轉化為優勢。[雖然由於照片的不連續性的本質而使得]敘事破裂了,但這種藉著保存整組事物外貌的瞬間所形成的不連續性,讓我們能對其仔細解讀,並找出同個時間點上的一致條理。這種條理代替了敘事,而挑發了概念。事物的外貌裡,具備這種邏輯條理能力,因為他們的組合十分類似於語言,故稱其為半個語言 (a half-language)。p.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