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urdieu,2004。實踐與反思。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頁92-156
(截至目前摘要範圍:第二部份 第1-3節未完)

--摘要--

第二部分 反思社會學的論題

第一節 作為社會分析的社會學
*對這樣一個對象進行研究,人們必須每時每刻都要提醒自己,客觀對象化的主本身正在變成研究的對象(被對象化),因為在撰寫最尖銳嚴厲、不留情面的客觀化分析的同時,必須敏銳地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即這些分析也可以應用到那些正在撰寫這些分析的人身上。(p.93)
[客觀化即對象化,使之成為研究對象。(p.21)]

*社會學能借助自身關於社會世界的知識,在某種程度上避免這種歷史主義的循環;而社會科學本身正是在它所研究的社會世界中被生產出來,以控制在這個世界中發揮作用的並同時對社會學家自身產生影響的各種決定機制的效果。(p.98)

*《學術人》的兩個目標
首先,表面上的對象是由法國大學構成的,我將它看作一種體制;這要求我分析它的結構和功能作用,分析在這種體制中發揮效力的不同種類的權力,分析在其中逐漸占據各種位置的行動者和他們到達這些位置所歷經的種種軌跡,以及分析那種“教授式”的世界觀等等。(p.98)
其次,我還打算建構更深層的對象:即一個人在將他自己所處的世界看作一個客觀對象時所必需的反思性複歸(reflexive return)。(p.98)
社會往往認定:一種學術體制的設立,由於其自身的客觀化工作,因而是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的;而要把這種體制作為研究的對象,你就必須進行上面所說的反思性複歸。(p.98)

*我發現如果不將他人構成研究對象時可能具有的旨趣本身加以對象化,不讓自己鼓起勇氣,振作精神,以抵制那種無疑是社會學家立場中內在的固有誘惑--即對所研究的對象採取一種絕對、專制的觀點(這裡假定了存在著一種支配學術世界的知識權力)—要想在社會研究中徹底地進行客觀對象化,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特別困難的。(p.99)

*Bourdieu反對:唯理論主義/唯智主義/認識中心論/科學家群體的自我中心主義
(唯理論主義/唯智主義)我們所建構的關於社會世界的理論,是一種以理論為出發點的觀注方式的產物,亦即一種”凝神冥想”的產物;…,正在於我們忘記了將上述事實納入我們所構建的關於社會世界的理論之中予以考慮。(p.102)
(唯智主義關係)它用一種觀察者同其對象之間的學究關係代替了在行動者和實踐之間存在的實踐關係。(p.106)
(認識中心論/科學家群體的自我中心主義)分析者的實際處境是置身於對象之外,從而是遠距離地、高高在上地觀察他的對象,正是因此他在對這一對象的感知中注入了各種偏執之見,而恰恰是對這些偏見的忽略,構成了上述所謂的” 科學家群體的自我中心主義”。(p.102)
疑問:唯理論主義=唯智主義=認識中心論=科學家群的自我中心主義?
(小結)我們必須了解理論知識的局限,並在進行任何科學說明,也要說明這些科學說明的局限範圍和產生這些局限的因素:理論知識中大量最根本的性質歸因於這樣一個事實,即生產理論知識的條件並非產生實踐的條件。(p.102)

*與其他學者提倡的反思性做區別
(加芬克爾)滿足於闡明與作為一個認知主體的地位相聯繫的那些頗為一般、頗為普遍的性情傾向;就這種意義而言,他的反思性是依循嚴格的現象學方式進行的。
(古爾德納)必須作為研究對象的,不僅僅是依據其個人生平特性而從事研究的個體,而是她在學術空間中所占據的位置和她所採納的視野中所暗含的偏見,她是通過”溜邊兒”(off-sides)或”置身局外”(hors jeu)來獲得這種視野的。

*分離點。Bourdieu的反思性不是什麼
我所主張的社會學的社會學,與那種自鳴得意地並以訴諸內心的方式轉而分析社會學家私下隱秘的個人事物(the private person)的方式,或與那種尋找使社會學家的著作生命力的知識分子的時代精神的努力,都沒有什麼共通之處。近來美國人類學家中開始時興一種新形式的”反思性”,它的典型方式是對從事觀察的學者的著作和情感進行一種自我陶醉式的考察;看起來,這些人類學家已經不再覺得實地研究有多少魅力可供挖掘,開始轉而談論起自身,而非他們的研究對象了。我也必須完全與這種”反思性”劃清界線。一旦這種反思性成為一種目的的本身,….,就為一種不帶多少掩飾的虛無主義相對主義打開了大門,而實際上,這種虛無主義相對主義與一門真正的反思性社會科學正好南轅北轍,針鋒相對。(p.105)
疑問:把反思性當作目的,是一種虛無主義相對主義?虛無主義相對主義,是指虛無的相對主義?

*Bourdieu所倡導的反思性
在名副其實的社會學反思性中,補償慈愛的缺乏、做創傷得以平復的,正是它使我們發現了那些普遍存在的、人所共有的、被視為平庸陳腐和稀鬆平常的事物。(p.105)

* Bourdieu對現象學與常人方法學分析的批判
(對現象學分析的批判)現象學正讓我們相信這種條件[即客觀結構和體現在身體上的結構之間存在的吻合]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因為現象學是基於一種特例--即與現象學家自身社會的與生俱來的關係--來進行反思的,並(在不知不覺中)將這種反思予以普遍化。(p.107)
理解:必須也把”認定世界具有一定真實性”的這種信念(doxa)拿來研究
(對常人方法學分析的批判)這些[持實證主義觀念的]常人方法學家滿足於”記錄”手段的改進,而忽視了對現實的構建或勾畫(decoupage)的問題(可以想想常人方法學家採用攝像的方式來進行研究的情況)。這就導致這些學者接受了一種預先構建的具象(preconstructed concrete),而這種具象之中未必包含對它加以詮釋的原則。(p.107)
理解:有些關係並不總是能由直接觀察而發現
(小結)因此,與一種狹隘的現象學分析或常人方法學分析相伴而生的,是忽視了這種主客觀結構的直接吻合關係的歷史根基,並且抹煞了這一關係的政治意涵,也就是說,對這一關係予以”去政治化”。(p.109)
疑問:
主觀結構:我看到的世界的樣子。
客觀結構:世界客觀呈現的樣子。
主客觀結構吻合:我們常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它確實呈現的樣貌。
因此忽略了某些時候這種吻合只是巧合,甚至忽略了形成這種巧合的歷史基礎。也抹煞了這種主客觀結構吻合關係裡的政治意涵
(政治意涵是指「某方較具優勢,而另一方相對弱勢」嗎?)
例如婦女在政治活動上的例子,如果只看見最後呈現出來的兩性在政治上幾近平等的地位,就不會發現婦女獲致該地位前是需要比較費力的。

第二節 獨特性和恆定性

*(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對立是虛假的對立)場域這一概念提供了某種關係性和類推性的推理方式,從而使我們通過成功地將法國這一案例看成是巴什拉所說的”所有可能情況的一個特例”(particular case of the possible),而從普遍性中把握特殊性,又在特殊性裡體察普遍性。(p.110)

*胡塞爾說得好,你必須親身投入特殊性中,以從中發現恆定性。而曾經聽過胡塞爾講授的庫瓦雷也宣稱,伽利略要理解落體現象,也不是非得一再重複斜面實驗不可。一個特殊的案例,只要構建得完善,就不再是特殊的了。(p.113)
理解:從特殊建構出普同。

*不管在哪個社會裡,被支配者總能行使某種確定的力量,因為屬於一個場域,從理論上來講,就意味著人們可以在此範圍內發揮作用(哪怕人們所作出的反抗只是導致那些在該場域中占據支配位置的人對他們進行排斥)。(p.115)

*在文化領域裡,這樣的兩難困境[被支配者無論對社會制度做出反對或同化,都無法擺脫支配的對立關係]轉化為某種非此即彼的抉擇,一面是對”大眾文化”的尊崇或聖化(canonization),其極致就是”無產者崇拜”(proletkult),哄騙工人階級滿足於眼前的歷史處境;另一面,我稱之為”平民文化”(populi-culture),就是指各種文化改良措施,它們旨在向被支配者提供能夠使他們享有支配地位的文化商品的機會,或者至少是這一文化的廉價翻版(把工人轉變成購買波爾舍牌汽車的小資產階級)。(p.116)
理解:掀起大眾文化的崇拜,使被支配者滿足於被支配地位;平民文化,提供被支配者有能力消費的商品,使之藉由消費文化商品而自以為晉升到支配地位。
疑問:能否這樣說:當文化商品可被被支配者消費之後,同時就被資產階級鄙棄了,因為支配者想與被支配者做出區辨?
我不曉得Willis的小青年要歸於哪一類?

*韋伯對「價值關聯」與「價值判斷」的區別:
(價值關聯)社會學的研究不能忽視意義問題,不能忽視社會行動者在現實中面對的價值問題,而且這種價值因素影響了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選擇等,並從根本上決定了社會學研究者從事研究的內在動力,這就是價值關聯。(p.117)
(價值判斷)後者[指價值判斷]是研究者不對”具體現實”進行經驗研究(即不是以經驗的方式來處理價值問題),但卻打著學術的旗號宣傳抽象的社會哲學和空洞的政治口號,從而把學術變成了某種個人政治立場和價值取舍的講壇。(p.117)
理解:「價值關聯」說明個人價值觀(研究前既有的想法與預設)會對研究的進行產生影響;「價值判斷」是指尚未經驗事實(未進行研究)便做出學究式推論。

(第二節暫時讀不下去了 待續)

第三節 場域的邏輯
*(概念與系統的關係)開放式概念的提法可以始終不停地提醒我們,只有通過將概念納入一個系統之中,才可能界定這些概念,而且設計任何概念都應旨在以系統的方式讓它們在經驗研究中發揮作用。(p.132)
理解:概念本身沒意義,而要放入(關係)系統中談才會產生意義;但概念也必須以系統的方式呈現。所以,概念是系統的,而系統是含有各種概念的。
補充:開放式的概念(open concepts)就是一種拒棄實證主義的方式。實證主義認為科學才是真實的知識。

*(場域概念)根據場域概念進行思考就是從關係的角度進行思考。(p.133)
系統
(後來覺得這個圖不好,沒有完整說明系統與概念的關係;好像應該是”概念裡有系統,系統裡有概念”)

*(定義:場域)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係的一個網絡(network),或一個構型(configuration)。(p.134)

*(場域中的資本)有些牌在所有場域中都是有效的,都能發揮作用--這些是各種基本類型的資本--但它們作為將牌的相對價值是由每個具體的場域,甚至是由同一場域前後不同的階段所決定的。(p.135)

*(場域的疆界)場域的界限位於場域效果停止作用的地方。因此,在每一個具體的研究事例中,你都必須努力運用各種手段來估量這種在統計上可以探明的效果開始下降的關鍵點。(p.138)

*(場域運作和轉變的原動力)一個場域的動力學原則,就在於它的結構形式,同時還特別根源於場域中相互面對的各種特殊力量之間的距離、鴻溝和不對稱關係。(p.139)…場域中位置的占據者用這些策略來保證或改善他們在場域中的位置,並強加一種對他們自身的產物最為有利的等級化原則。而行動者的策略又取決於他們在場域中的位置,即特定資本的分配。(p.139)

*(機器)機器[apparatus]就是一種殘酷無情的機器,它不管具體的時間點場合,貫按照預定的程序,努力完成某個確定的目標。(p.140)
“機器”代表一種極端情況,我們可以視為場域的病態狀況。(p.141)

*(場域與機器)在一個場域中,各種行動者和機構根據構成遊戲空間的常規和規則(與此同時,在一定形勢下,他們也對這些規則本身爭鬥不休,)以不同的強度,因此也就具有不同的成功概率,不斷地爭來鬥去,旨在把持作為遊戲關鍵的那些特定產物。(p.140)
疑問:何謂機構?等於機器(apparatus)嗎?

*(系統理論與場域理論的類似點)無論是在系統理論還是場域理論之中,分化和自主化的過程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p.141)
補充:自主性,也就是說,場域有它自身特有的邏輯、特定歷史的積累產物。(p.144)
疑問:分化?(意思是否:一個場域不是最小單元,而是還會分出許多子場域?所以,”系統”也會分出”子系統”嘍?這麼說,系統也不具組成部份和要素了?但是這跟下面的摘要有矛盾。我搞亂了)

*(系統理論與場域理論的差別)
場域理論排除了一切功能主義和有機論;一個既定場域的產物可能是系統的,但並非一個系統的產物,更不是一個以共有功能、內在統合(cohesion)和自我調控為特徵的系統的產物;這就是說,對於系統理論中如此之多的基本假定(即共有功能、內在統合、自我調控等),場域理論都拒離接受。(p.141)
疑問:不瞭解「一個既定場域的產物可能是系統的,但並非一個系統的產物」的意思。能不能這樣說,場域的產物可能是系統的,但場域未必是系統的,所以場域的產物不能說是系統的產物。可是,這又得到什麼解釋?這好像只在說「場域不等於系統」而已。
第二個差別是一個場域並不具有組成部分(parts)和要素(components)。每一個子場域都具有自身的邏輯、規則和常規,而在場域分割的每一個階段(比如說文學創作的場域),都需要一種真正質的飛躍(比如你從文學場域的層次降至小說或戲劇的子場域的層次)(p.)
理解:場域之下還有子場域,且每個子場域的運作邏輯也不同,因此一個場域沒有特定的組成要素。
這兩個差別總結,系統的特徵有:共有功能、內在統合、自我調控,系統也具有組成部份和要素。什麼例子可以說明系統?

*(如何對一個場域進行研究,有三環節)首先,必須分析與權力場域相對的場域位置。…其次,必須勾劃出行動者或機構所占據的位置之間的客觀關係結構,因為在這個場域中,占據這些位置的行動者或機構為了控制這一場域特有的合法形式的權威,相互競爭,從而形成種種關係。…,還有第三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即必須分析行動者的慣習,亦即千差萬別的性情傾向系統,行動者是通過將一定類型的社會條件和經濟條件予以內在化的方式獲得這些性情傾向的。(p.143)
理解:對一個場域進行研究時,要了解這個場域能放在權力場域中的哪個位置;其次,場域裡不同位置的行動者之間的互動;第三,場域中的行動者的養成過程。

*對置身於一定場域中的行動者產生影響的外在決定因素,從來也不直接作用自身上,而是只有先通過場域的特有形式和力量的特定中介環節,預先經歷了一次重新形塑的過程,才能對他們產生影響。(p.145)

*(解釋學循環)要想建構場域,就必須辨別出在場域中運作的各種特有的資本形式;而要構建特有資本的形式,就必須知曉場域的特定邏輯。(p.147)
補充:對任何一個本文的理解都依賴對這個本文的部分的理解,而反過來,對本文的部分段落的理解又離不開對本文整體的理解。(p.147)
理解:從小部分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對整體文本的理解;而這種對整體的理解又會回頭穩固(或修正)我對部分段落的理解。

(未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cappella 的頭像
    acappella

    acappella 的部落格

    acappel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